站内搜索
关键字:
类 别: 按标题 按内容
友情链接
手机访问本站
手机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访问本站!
北京话敬称代词“您”考源
发布时间:2016-04-19信息来源:语言学微刊浏览人数:

        “您”在北京话和普通话中都是唯一的第二人称敬称形式。陈松岑(1986)、周一民(1998)和郭风岚(2008)对当代北京话中“您”的用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察,但在其来源问题上,学界至今仍无定论。目前主要有“‘你老’合音说”和“‘你们’合音说”两种观点。前者强调“您”的产生是“老”元音脱落的结果,最早由王力(1958)提出:“由‘您老人家’缩短为‘你老’,再由‘你老’缩短为‘您’。……ni+lau= ni+ l= nil,但中国语里没有nil音,故变为nin。”吕叔湘(1985)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您”在《红楼梦》[1]、《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清代北京话作品中均无用例,到了《老残游记》才以“儜”的形式出现,从来源上讲应该是“你老”的合音形式,跟金元时代用为复数的“您”字仅是写法相同而已,两者并无传承关系。
 


 

    学界关于金元时期“您”的来源讨论较充分。吕叔湘(1940、1985)、高名凯(1948)、王力(1958)均认为“您”为“你们”的合音形式。受此影响,很多学者相信现代北京话中的敬词“您”也经过了类似的合音过程。


 

         江蓝生(1994、1995)指出北京话作品《燕京妇语》(约1906)和《小额》(1908)是“迄今所知‘您’用作敬称代词的最早资料”,“从敬称代词‘您’的最初用法来看,‘您’不太可能是‘你老人家’的合音,更可能是‘你们’的合音,用复数表敬,是许多语言共有的现象”[2]。谢俊英(1993)认为“您”是在由复数义向单数义的变异过程中获得表敬功能的,“在金元俗文学中,代词‘您’有两个意义:第二人称单数义和复数义。在《刘知远》和《董西厢》中‘您’的复数义占优势,到元杂剧,比例有所改变,尽管可以用于复数义,但单数义有了明显的优势,并且已经带有尊敬对方的意味。……‘您’单数义单用例明显增多,从元曲的22%上升到明杂剧的83%,到明清传奇又增至98%,而且这种单用全部用于权势关系的下对上及一致关系的互尊的交际场合”。照谢文的逻辑,北京话中出现敬称代词“您”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实则不然。首先,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在《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清代北京话文献中均不见“您”的用例,谢文也承认“明清小说的数量为前所未有,但在明清小说中有代词‘您’出现的作品并不多”。因此,说北京话中的“您”和金元时期的“您”一脉相承显然缺乏文献的支持。其次,北京话敬称代词“nín”在《语言自迩集》中写作“您”,在稍后的《老残游记》中写作“儜”,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写作“你儜”,倘若是由金元时期的“您”发展而来,似乎不应出现这种字形极不统一的情况。此外,谢文所考察语料的方言背景十分庞杂,伍铁平(1982)明确指出在湖南某些方言中,“您”的发音明显地反映出它来源于“你老人家”。所以,即使某些方言的敬称代词“您”确实来源于“你们”,也并不能排除北京话中的“您”有其它来源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你们”合音说难以令人信服;而“你老”合音说也因缺乏材料而受到垢病[3],因此“您”的来源问题尚有继续讨论的必要。本文将以定量的方式对《儿女英雄传》(19世纪50年代前后问世)、《语言自迩集》(1867年)、《小额》(1908年)等不同时期北京话作品[4]中的第二人称表敬形式进行历时分析,希望能对“您”产生的路径和来源有所认识。


 

对不同时期北京话作品的定量分析

1.《儿女英雄传》中的第二人称表敬形式

       在《儿女英雄传》中,“你老人家”(109例)及其缩略形式“你老”(75例)是最主要的第二人称表敬形式。虽然此时“您”的汉字形式尚未出现,但有两点变化值得注意:


 

第一,“你老”的表敬功能扩大,不再局限于尊称长者。

例如:

(1)“亲家太太,你老往后瞧着罢,听说着的呢!”(12回)

(2) 那跑堂儿的瞧见,连忙的把烟袋杆望巴掌上一拍,磕去烟火,把烟袋掖在油裙里,走来问公子道:“要开壶啊,你老?”(同上)

(3) 那白脸儿狼看见,说:“我合他一块儿去,少爷,你老也支给我两吊,我买双鞋,瞧这鞋,不跟脚了。”(4回)


 

         句(1)中“张太太”用“你老”称呼与之年龄相仿的亲家“安太太”,句(2) 、(3)中的“少爷”年纪尚轻,但“伙计”也尊称其为“你老”,在书中类似的用例还有很多。此时“你老”在用法上和后来的敬称代词“您”已十分接近,而书中的“你们”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表敬倾向。


 

第二,产生了新的表敬形式“你那”(《语言自迩集》中写作“你纳”,《小额》中写作“你哪”)。

例如:

(4)“我平日见老弟你那不爱听戏,等闲连个戏馆子也不肯下,我只说你过于呆气,谁知敢则这桩事真气得坏人!”(32回)

(5)“姑老爷不用管我们的事,我们不能像你那开口就是‘诗云’,闭口就是‘子曰’的。”(33回)[5]


 

     以往研究者的注意力均为汉字形式“您”所吸引,上述“你那”的用例并未引起注意,而在创作时间略晚的《语言自迩集》中,“你纳”开始大量出现。由此,我们认为:“你那/纳/哪”的出现非常重要,它是“你老”发展为“您”的过渡阶段。


 

2.《语言自迩集》中的第二人称表敬形式

        《语言自迩集》是一部北京官话口语教科书,反映了19世纪中期北京话的面貌,书中第四章和第五章基本保持了第一版(1867)的原貌(不包括第四章第十部分)[6]。我们对这两章进行考察后有三点发现:


 

第一,“你纳”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已经取代了“你老”的地位。

       较之《儿女英雄传》,《语言自迩集》中“你老”使用频率大幅度降低;而在《儿女英雄传》中尚属萌芽阶段的“你那/纳”(2例),在《语言自迩集》中则达49例之多。


 

请看例句:

(6) [少年] 兄台,你纳看我射箭,比从前出息了没有?(《谈论篇之十》)

(7) [少年] 兄台,瞧瞧我的翻译,求你纳略改一改。(《谈论篇之七》)

(8) 兄台,我这件事,实实在在的仗着你纳了。(《谈论篇之八十三》)


 

      “你纳”在句(6)中充当主语,在句(7)、(8)中分别充当句中宾语和句末宾语,表敬功能和《儿女英雄传》中的“你老”很接近。“你纳”从何而来?它为何与“你老”功能相似并最终取而代之?作者威妥玛的相关注解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你纳ni-na,这又是你老人家ni lao jên chia的缩略形式;文雅的说法,‘你纳我的老人家’,对先生或女士都可以用。”(2002:129)“你老人家”最常见的缩略形式是“你老”(nǐlǎo),因此,我们推测“你纳”(ni-na)应该是“你老”(nǐ lǎo)音变而成的新形式。曾有人用“嘴里含着热豆腐”来打趣北京人说话含混不清、鼻音浓重的特点,脱音、吞音现象在北京话中也并不鲜见,因此出现上述变化——“你老”(nǐlǎo)音变为“你纳”(ni-na)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出现了《儿女英雄传》未见的新形式“您纳”(14例)。

例如:

(9) 您纳骑的不是我们这儿的马么?(《问答章第二》)

(10) 那儿敢戏耍您纳?(同上)

(11) 您纳太急,回来就明白了。(《问答章第七》)   


 

     我们认为“您纳”和“你纳”仅仅是文字形式上存在差别,因为两者的句法分布和表敬功能极为相似,并且两者当时读音相同。威妥玛对“你纳”和“您纳”的注音均为“ni-na”。


    由于连读的缘故,“你纳”(ni-na)中“纳”(na)的声母(n)实际上充当了“你”(nǐ)的韵尾,人们用新的文字形式“您”代替“你纳”中的“你”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语音上的变化。由于字形的变化总是滞后于语音的发展,因此,虽然在《儿女英雄传》中汉字“您”尚未出现[5],但从音义结合的标准出发,我们认为:第二人称敬称形式“nín”在《儿女英雄传》就以非自由语素的形式存在于“ni-na”(你那)中,到了《语言自迩集》中,“nín”摆脱了“na”的束缚,独立地充当句子成分,它才取得第二人称敬称代词的地位,并拥有了新的汉字形式“您”。
 


      第三,第二人称敬称代词“nín”首次单独以“您”的文字形式出现(共12例,不包括“您纳”),比《燕京妇语》还要早四十年左右。并且作者威妥玛已经明确指出当时:“在北京说‘您nin’比用‘你老’更常见。”(2002:103)


 

请看例句:

(12) 我不知道,您问他本人儿就知道了。(《问答章第一》)

(13) [少年] 我早就要瞧您来着,不想叫一件旁不相干儿的事情绊住了。(《谈论篇之七十一》)

(14) [主人] 老兄台咯,是该当送的,方才还要叫人请您去来着,你纳是知道的,就是这几个奴才们,宰猪的宰猪,收拾杂碎的收拾杂碎,那个都不费手呢?(《谈论篇之八十八》)


 

       句(12)、(13)中“您”分别充当主语和宾语,句(14)中“您”和“你纳”对举,显示两者用法接近。作为新兴形式,代词“您”(12例)的数量还不及“你纳”(49例)和“您纳”(14例),威妥玛的注释也证实了这点。我们推测“您”(nín)是由“你/您纳”(ni-na)发展出来的新形式,它们的关系类似于“你那”和“你老”的关系。理由如下:


 

1) 如句(9)一(14)所示,两者的句法分布和表敬功能一致,且读音极为接近。

2) 如前文所述,“你/您纳”(ni-na)的产生早于代词“您”(nín),在《语言自迩集》中,“您”(12例)的数量仍少于“您纳”(14例)。
 

3) “你/您纳”的分布特点也有可能促成“您”的独立。如句(8)、(10)所示,“你/您纳”经常充当句末宾语,此时“那/纳/哪”和某些句末助词十分相像,试比较《小额》中的几个句子:


 

(15) 辛苦您哪。

(16) 小催一瞧是胎里坏,说:“少见哪!孙先生怎么老没来呀?掌柜的还直念叨你哪。”

(17) 掌柜的在家哪吗?


 

          也许说话人说出“辛苦您哪”时是将“您哪”作为一个词,但听话人却极有可能将“哪”与句(17)中的助词“哪”混淆。这种语用推理(pragmatic inference)产生的偏差最终会使“您”摆脱“哪”的束缚,取得单音词的地位。


 

3.《小额》、老舍及王朔作品中的第二人称表敬形式

《小额》又有了新变化,“您”取代“你/您哪”取得了压倒性优势(414例),后者总共只有8例。


  

         在老舍和王朔的作品中,“您”的这种优势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你那/纳”已无用例,“你老”(老舍作品13例,王朔作品仅3例)也呈现出被“您老”(老舍作品8例,王朔作品7例)取代的趋势。


 

          综上所述,通过对《儿女英雄传》、《语言自迩集》和《小额》三个阶段的语料分析,发现“您”的产生过程是:

你老(nǐ lǎo)> 你/您纳(ni-na)> 您(nín)

显然中间并没有经历一个象吕叔湘先生所指出的元音脱落的过程。


 

   吕叔湘先生(1985)认为“你老”发展成“您”要经过一个“老”字脱落元音的阶段:“老字脱落元音,只剩下‘l-’的时候,汉语里既没有用‘l-’作韵尾的习惯,就转成发音部位相同的-n,现在口语中有时说成您哪,……您哪(nína)是您(nín)凑上老(lao)字留下的-a-。”依吕先生观点,“您”(nín)的发展路径则归纳为:

你老(nǐ lǎo)> 您(nín)> 您纳(nína)


 

二、“您”早期的一些特殊用法

1.充当“后置呼语”的“您纳”

(18) 好哇您纳(18.98.6)。

(19) 我回去了您纳(18.101.62)。

(20)(谁呀?)我呀您纳(22.118.78)。

(21) 破费您纳。


 

     句(18)一(21)转引自江蓝生(1994、1995),句中“您纳”作为“称呼语”位于句末,江先生称之为“后置呼语”。我们发现在蔡友梅(《小额》作者)的作品《曹二更》中,“你老”也有类似的用法,请看:


 

(22) 富二先生说:“你大名字叫什么?”

曹大说:“徒弟叫曹永江。”

富二先生说:“你的八字五行缺水罢?”曹永江说:“就是你老。”

(23) 富二先生说:“你父亲要是愿意,我再亲身去正式说媒。”

曹立泉说:“就是你老。”

(24) 博二太太说:“今天倒把外甥累着了。”曹立泉说:“不累的慌你老。”


 

         这也证明了“您”和“你老”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而“你们”却没有这种“后置呼语”的用法,《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和《小额》均无用例。


 

2.“您”可以用于长辈对晚辈

江蓝生(1994、1995)在《燕京妇语》中发现长辈对晚辈说话也可以使用敬称“您”。

转引如下:

(25) 甲:舅母您吃啊!丙:您吃罢。


 

句中丙是长辈舅毋,甲是晚辈女孩。我们在蔡友梅的作品《忠孝全》中也发现了这样的例证:

(26) 岳魁磕完了头说道:“我给阿妈奶奶买了点饽饽来。”

福八聊说:“您还花钱作什么?”


 

3.“您们”

       “您们”的规范性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最近三二十年间,您们一词常见于私人书信特别是年轻一辈的笔下,有的文学作品中也开始出现您们,但据了解,北京人口头上一般是不说您们的。”(吕叔湘1984)[6]、伍铁平(1982)、李宇明(1984)、邢福义(1996)等学者则从不同角度论证“您们”的合理性并得到了一定认同。我们发现早在蔡氏作品《小额》(1908)和《董新心》中就已有“您们”的可靠用例。


 

例如:

(27) 料其他们飞不了多高儿蹦不了多远儿,您们放心吧!(《小额》)

(28) 况且您们三位,号称民党志士,平日何等激烈,何等气概!(《董新心》)


 

此外,在老舍和王朔的现当代北京话作品中也能见到不少用例。

(29) 宝庆开了口,诚心诚意地说:“琴珠,小刘,我来求您们帮忙来了。”(老舍《鼓书艺人》)

(30) 我只有您们这几位朋友,每天要是不见上一面呀,简直就没着没落儿。(老舍《鼓书艺人》)

(31) 只怕您们的书在我们台湾也得被列为禁书。(王朔《顽主》)

(32) 我那点糟泔事儿哪敢麻烦您们?(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33) 噢,我倒不是说您二位公安同志,您们跟凡人不一样。(王朔《枉然不供》)


 

     上述三位北京作家均以地道的北京话作为创作语言,作品的口语化程度很高,大致可以反映二十世纪北京话的面貌。在他们的作品中均出现了“您们”,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您们”应是北京话的一部分。


 

三、余论

          张寿康先生(1981)曾发掘出两则很有价值的材料。一则出自俞理初的《癸巳存稿补遗》,转引如下:“京师语称你侬,音若你能,直隶则通传为你老。你侬者即古言尔……你侬者,尊之亲之,专言你则贱之矣。”张寿康先生认为“你能”近于“您”的切音,进而判断敬称代词“您”应该在清乾嘉之际就已产生。但我们在同时期文献《红楼梦》中并没有找到“你能”的用例,倒是“你老”的出现频率很高,因此“你能”的来源还有待研究。有可能和“你那”一样,也是“你老”的音变形式[7]。


 

     另一则材料来自清末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你儜,京师土语,尊称人也。发音时唯用一儜字,你字之音,盖藏而不露者。或曰:你老人家’之转音也,理或然软。”可见“你老”合音说符合当时人的语感,得到认同。

注释:

[1] 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第六十三回中就有几则“您”的用例仍需存疑。

[2] 威妥玛(2002:60)在《语言自迩集》的注解证实当时“你们”确实有用作第二人称单数敬称的用法。

[3] 侯兰笙. 义林[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4] 《儿女英雄传》、老舍及王朔作品的语料主要检索自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

[5] 一般认为《儿女英雄传》创作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蓝生先生(1994、1995)文中提到太田辰夫先生考证该书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1866至1872年间。

[6] 吕先生的看法后来有所改变,可参看其1982年以吴蒙和方若的笔名发表在《中国语文》上的两篇文章。

[7] 在《语言自迩集》附录中的北京话音节表中,“侬”和“能”均可读为nêng,“你能”连读和“你纳”较接近,但它们在乾嘉时期的读音尚不得而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