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字:
类 别: 按标题 按内容
友情链接
手机访问本站
手机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访问本站!
商伟凡:中国地名的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2015-06-07浏览人数:

63日,应语言科学院之邀,中国地名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商伟凡先生作客北语“走近语言科学前言”学术讲座,为北语师生送来了一份学术大餐。

    本次讲座的题目是“中国地名的文化魅力”,商伟凡研究员以“盱眙”、“歙县”、“渑池县”这几个地名拉开了本次讲座的序幕,一开始就充分的调动了在场师生的积极性,大家很快就被讲座的内容深深吸引。商老师用“地之名”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地名的概念。接下来讲座分为三个大的部分展开:地理实体的语言文字标识;地名的功能;中国地名的特殊性。地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语言文字的特殊应用领域,这一定位使在座师生感觉到了地名和自己从事的语言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商老师重点介绍了第三部分——中国地名的特殊性。由于传统命名理念的影响,中国地名的定名有一些规则,如“名从主人、约定俗成”,“大‘雅’小‘俗’、虚实兼有”,“阴阳五行,对称分布”,“时代感强”等。商老师介绍了大量的实例,比如以地理方位命名,山南水北为“阳”,如“安阳、洛阳、信阳”等,反之为阴,如“江阴、淮阴、华阴”等;以地形命名,“山”有“山”,如“峰、岳、岭”等,“土”有“土”,如“地、坡、坵”等。商老师还以苹果为喻介绍了“地名文化”的层次和内容,“外壳”型以全面承载为特征,如“中国”、“天津”、“甘肃”、“香港”等;“果肉”型以局部代表为特征,如“中国梦”、“上海话”、“茅台酒”;“内核”型以直接体现为特征,如“沈阳”、“靖宇”、“偃师”等。商老师以一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把讲座推向了更为精彩的部分,他以“三个字”、“三典故”、“三地名”为内容分析了精彩的地名文化现象:“三个字”分别是河北顺平放弃“完”字,四川遂宁确认“遂”读去声,云南澄江渴望把澄恢复为“澂”;三个典故分别是“回车巷”、“胯下桥”、“六尺巷”;三个地名分别是福建连城“冠豸山”定音,山东苍山县改为兰陵县,以及陕西留坝地名的新解读。

    讲座之后,在座师生反响热烈,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商老师提问,商老师都一一详细解答。商老师不仅给大家讲解了很多地名知识、文化知识,还通过地名故事揭示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六尺巷”的故事和张英所作的“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之诗句,给大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